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李眛於27仔育苗場

茶香溯源・李眛

李家的大家長,李眛,於舊曆年前離世。

90 歲的人生,同時也刻劃了許多茶的重要記錄。

李家世代種茶,十八世紀初(清康熙年間),先人李就自福建彰浦渡海來台,於南投縣八卦山南端的松柏坑落腳定居,從此展開了李家在台灣開墾拓荒的扉頁。

1922年,李家第一代茶人——李進,開始種茶,在松柏嶺(早稱松柏坑)開始種植、製作茶葉,為李家最早接觸茶業之端,後松柏嶺亦逐漸成為台灣的重要茶區。
金萱茶的推手——李眛,也於二十歲時接棒投入埔中茶的種植、製作。

李眛個人照

李眛常以文雅的台語說:「茶,尚要緊的就是它的『氣質』,『氣』就是它的『芳氣』,『質』就是它的『甘度』。」 

民國六十二年(1973)當時在名間鄉有一處茶業改良場的區域試驗茶園,他經常在試驗茶園中探訪及觀察。

眾多茶種中編號 2027 號的茶樹,因為它的葉色、葉脈和鋸齒的分佈,最引起李眛的關注,當時便試摘幾片、揣在懷裡,感受茶葉的變化,發覺其具有特殊的香氣,試做成烏龍茶後更如他所預期的獨特的香氣與口感。

驚喜之餘,李眛便向早已熟識的茶園管理者,說:「想要跟你要一些你不要的東西」,也就是每年入冬之後,茶樹皆需要修剪所遺下的枝葉。獲得首肯後,李眛即將這些他視為寶貝的枝枒,在民國六十五年(1976)以扦插的方式,繁殖了86株 2027茶苗,成功推廣當時尚在試驗的 2027 號茶苗。全盛期每年甚至達27萬餘株。

李眛於27仔扦插育苗場

民國六十七年(1978)時,茶苗繁殖穩定、種植順利。李眛卻不要孩子們從事製茶的行業,因他深知其箇中艱苦,疼惜孩子的他常說:「茶,這碗飯,苦又澀,莫也罷。」 所以他並不希望孩子們也經歷這樣辛苦的過程。

但茶的本質就是如此,苦與澀經過製茶人的手反而轉化成迷人的芳香與甘醇。因此,在兒子志謨的苦苦請求下,開始專作茶葉。此後更加投入鑽研茶樹育種改良、茶苗繁殖、茶葉製作,於南投松柏嶺與嘉義梅山的高山茶區大量種植 27 仔。也因茶葉產量增加,農村採茶人力不足,李眛又率先使用機械採茶,甚有遠見。

民國六十九年(1980)那年春茶,兒子志謨將 27 仔帶入武夷組參賽。主審吳振鐸發覺品質優異,俱特等茶之資,卻不是武夷品種,遂將其列入頭等獎,並即到李家拜訪。當時李家已種植三萬餘棵2027號之成樹,促使茶改場在民國七十年(1981)命名為台茶 12 號-金萱。

李眛於27仔扦插育苗場

註:吳氏說:「因為金萱種於名間鄉區域試驗(原編號為 2027)後期茶農已知道,此等新品種製造包種茶有特殊的香味,亦自行大量扦插育苗推廣,若照原紅茶策劃,則在各階段的試驗期中,亦早被淘汰了。」  出自:朱鈞、陳成,〈序言〉,《吳振鐸茶學研究論文選集》(台北:科學農業出版社,1997)。 

於今,李眛雖已離世,除了前述成就,他還留下了一樹永存的茶香——山井一號,在民國八十二年(1993),他以金萱為母本、青心烏龍為父本,雜交選育出此品種,其葉形細長,葉色濃綠富光澤,樹性嬌貴,具有濃郁的高香、細緻的甘醇。
茶改場的工作人員暱稱它山井一號,是茶名的由來,也是我們追憶李眛最貼近的氣與質!

李眛於受天宮
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